近代徽商中的苏氏家族(下)
2008-09-03 09:54:36 来源:www.3swh.cn  
如果您还没有安装Adobe Reader,请  下载  安装。  
                                                           三

      苏家在以商起家、以盐兴业的数十年中,曾受过两次较大的损失。第一次是1923年农历腊月初五被强盗抢劫。据事后统计,被掳去的物资不计其数,仅黄金及金戒指、金耳环等,按当时老秤计有60余斤(折合现标准计量近40公斤),银元3000余元,还有钻石、珍珠、婚礼用的凤冠及古董、文物、各房未用嫁姑娘的陪嫁财物等。强盗为避开苏家猎队(以后改为团防局),夺路而走,放火烧掉苏宝善堂正厅大屋。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这幢宅第建于清光绪年间,共大小72间,间间有廊坊相连,豪华住宅及室内家具等,被焚毁殆尽,损失惨重。此后,苏家各房的人均去外地经商求职。苏家后代认为:“这件事看来是坏事,但又是好事,这把大火烧掉了苏家子孙的安乐窝,迫使他们到外面去闯世界。要不是这场火,有的会沉溺于赌场,有的染上抽鸦片,苏家的商业和企业就没有后来的继承和发展了”。第二次是在日军侵华期间,苏家的工商企业遭到致命的打击。宁沪相继沦陷后,交通中断,从外地进货困难,在南京上海的茶叶店以及百货、杂货等店门庭冷落,生意萧条,有的不得不关闭停业。日机轰炸上海虹口时,苏家投资规模较大的同兴和五金店被炸成一片废墟,百万元资产毁于一旦。日本侵略者占领繁昌荻港、铜陵大通以后,荻港日昌油坊被日军强占为据点,工具、设施被破坏,垃圾堆积如山,臭气熏天,被糟蹋得不成样子;大通日新冶坊被日军拆走修据点。此外,“元大号”轮船又被国民党军队征借,为阻止日军进攻,沉船于江西彭泽马当关隘。从此以后,苏家工商企业一蹶不振,从兴盛转向衰败。
      抗日战争胜利后,苏家经营的工商企业,终因摧残严重,资金短缺,再加上国民党全面发动内战,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步履十分艰难。在南京、上海的商店,如同兴和五金店已无法恢复,其它的也奄奄一息,难以为继。在徽州各地的盐行、店铺,也因抗日战争期间从邻省迁到屯溪、歙县的机关单位以及避难的群众相继返回,一时间畸形的商业繁荣转向冷落,在通货膨胀的冲击下,经营规模日趋缩小。

                                                            

       苏家经商致富以后,信奉“取之有道,用之有道”,扶危济困,重教兴学。
       苏成美在同治二年(1863年),乡人遇战乱灾荒时,倡办赈济,捐金千两。每遇族内儒子赴郡、省赶考应试,皆助以旅费川资。在家乡修路造桥。对于徽州旅沪者,不论过去有否交往,只要有困难上门求助,都乐意资助。
       苏锡眉在家乡捐资2000银元兴办了一所可容200人就读的育才完全小学,并兼任第一任校长。他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深知“民族复兴唯教育,国家雪耻赖英才”的道理,取其末尾“育才”两字为校名,并将上述两句话铭刻在择址新建的校园大门两侧。学校兴建了拥有四个教室和礼堂、办公室的两层教学楼以及教师宿舍、厨房,辟有操场,设篮球架、滑梯、跷跷板等体育器具,购买了桂花、冬青、望春花等名贵树木栽植于校园内,一泓清溪从教室边潺潺流过,环境十分优美。学校还购置风琴、军鼓、军号等乐器,在当时皖南一带,育才学校的办学条件是比较好的。育才学校聘用教师,都是师范毕业生,教英语的教师还是大学毕业生。抗日战争期间,苏家在外求学、任职的子弟因避难回家闲居,他们一般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也在育才小学任教或兼课。由于师资力量强、教学设施较好,学校办得较有特色。
       育才小学实行校董事会管理,办学经费是苏锡眉从各盐行、商店、企业集资的一笔款子,存入上海汇丰银行,以年利息500银元供学校开支,在当时是足够的。1946年以后,由于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办学经费困难。这时,苏家工商企业因在日军侵华期间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再无力给予资助。1947年经向国民党太平县政府申请,由县接收改为国民小学。

                                                                

       苏家虽从商、重商,但重视知识,在经济条件不好时,“勤勉自学以迄于成”。在经商致富以后,着力培养子弟。因此,苏氏家族晚辈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多,有的还出国留学,文化素质一般都比较高。
       苏成美的长孙苏锡第(1874—1825),字慕东,曾留学日本。他先后任职京都工部陆军军需总监军需司长、北洋政府财政部次长。光绪二十九年(1903)赴北美考察实业。他自筹资金20万,选运大宗国产茶瓷参加美国圣路易博览会展销,得到外商的赞誉。此举推动了江西瓷业公司和江宁茶叶研究所的茶瓷工艺的研究和改革。
       苏锡眉的堂弟苏继卿(1894—1978),原名锡昌。北京大学商学院毕业。始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任教,后在商务印书馆任编辑、编审、编审部长,《东方杂志》主编30余年。民国三十年(1941)加入新加坡中国南洋学会,为该会出版的《南洋学报》撰写的南洋史地论文,为国内外学者所注目。1953年退休后,仍从事中外交通史的学术研究。1962年,还应邀参加《辞海》的修订工作,与他人合作撰写有关中西交通史条目。他毕业治学严谨,从事学术研究勤奋,先后出版《香港地理》、《世界地理》、《岛夷志略校释》、《南海钩沉录》等专著。他在编辑、出版工作中,特别是在我国区域性地理史学研究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苏锡眉的堂侄女苏雪林(1897—1999),是“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的元老派作家之一。其作品风格似冰心,因而也享有“闺秀派”代表作家的美誉。笔名主要有雪林女士、绿漪女士。他青年时就读于北京高等女子师范,1921年和1950年曾两次留学法国,在里昂中法大学、里昂国立艺术学院学习。她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上海沪江大学、省立安徽大学、武汉大学以及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台南成功大学任教授,曾于1964年赴新加坡南洋大学讲学一年半。她一面执教,一面醉心创作和研究,74岁退休后,仍住台南成功大学校区居家专事著述,笔耕不辍。她早期的作品,如1928年出版的《绿天》、1929年出版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棘心》,在文坛上影响很大,是其成名之作。晚年的作品,以1983年完成的4本共150万字的煌煌巨著《屈赋新探》为代表作。1993年,她同巴金、冰心一起获华文作家基金会颁发的“菲华庄子长资深作家敬慰奖”。
       苏锡眉以及苏氏家族的成员苏沛如、苏欣如、苏石松等也都是知识型的资本家。育才小学创办后,他们的子女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为以后继续打下了基础。他们中有的国内高等院校任教或从事科研以及金融、医疗工作,有的在港台地区以及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继续经商或从事教学、科研和医务工作。如已故的旅居台湾的著名女作家、教授苏雪林和苏经国(生前在美国福特航空公司从事航空电子通讯研究)等。现在,苏氏家族的后裔在台湾和海外的有七八十人。特别是他们的老一辈,离别家乡四十多载,思乡之情与日俱增。苏雪林生前十分关注国内文坛的消息。1981年春,茅盾逝世,她为祖国失去了一位文学巨子而痛哀不已,不顾年高体弱,在台北《联合报》上撰文评价茅盾的生平和作品 。1998年6月,在她101岁之际,应安徽大学之邀,参加了安徽大学建校70周年校庆和访问了安徽师范大学;并返回故里永丰乡岭下村,探亲访友,游览了太平湖,参观了黄山太平湖大桥,乘黄山太平索道登上了黄山。当前,随着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海峡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在台湾和海外的苏氏后裔与家乡的联系也将日益加强。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客服服务 - 相关法律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