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姓的起源及发展简介
2008-09-02 17:13:26 来源:www.3swh.cn  
如果您还没有安装Adobe Reader,请  下载  安装。  
       轩辕黄帝为中华始祖,黄帝有很多子孙,他的这些子孙就是中华民族各姓氏族的源头。
       据《苏洵族谱》云: “ 苏氏之先,出于高阳。高阳之子为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之子生重黎及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矾,为昆武。昆武始姓己姓,其后为苏、顾、温、董。”
     高阳即颛顼帝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是继承黄帝大统的第二代天子。百家姓中有许多姓氏直接起源于颛顼,可见高阳氏苗裔的兴盛。颛顼有子名称,称有子为卷章(注:椐《史记.楚世家》记载,卷章即为老童),卷章之子为重黎、吴回兄弟。
       “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史记.楚世家》)。重黎在帝喾高辛时代为火正。在周公作《周礼》,定制百官以前,上古时代的官员多称为正,即管理的意思,如《夏小正》所载之车正。“火正” 不能单纯的理解为管理火的官吏。须知在上古时代,生产力极度低下,而用火在当时代表着一个很高的技术水平,并且使用火的质量直接对当时尚处于萌芽阶段的金属冶炼工业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火正”在当时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职位。可以说,重黎对中华文明从石器时代步入金属时代,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
        其后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後,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子为陆终。陆终娶鬼方氏(即后世之匈奴单于)妹,曰女嬇。其长子曰昆吾;是夏朝时诸侯之一。昆武始姓己姓,其后为苏、顾、温、董。”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彭祖即为彭姓始祖。
        到西周时期,苏氏有名忿生者,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连周公也称赞他。忿生就是《周本纪》所记载的司寇苏公。司寇苏公与檀伯达皆封于河,世世仕周,家于其封,故河南、河内皆有苏氏。
       由此可见,头一个以苏为姓的昆吾,是颛顼帝的后代,他们最初的发源地,则在今河南省临漳县的西方。到了周朝初年,官拜大司寇的苏忿生被周天子封于河内,所以这个家族也就是迁移到今为甘肃省的河内地方,继续繁荣滋长,以后子孙才逐渐遍布于各地,四川眉山那个光辉灿烂的苏家,自然也是从河内所迁移出来的。
       《史记.楚世家》云:“(楚)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无赦!’伍举入谏。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锺鼓之间。伍举曰:‘原有进隐,有鸟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居数月,淫益甚。大夫苏从乃入谏。王曰:‘若不闻令乎?’对曰:‘杀身以明君,臣之原也。’於是乃罢淫乐,听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任伍举、
苏从以政,国人大说。”以上一段精彩的记载,即成语“一鸣惊人”的由来。从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的臣子——大夫苏从的形象。
        在先秦时代,苏姓中最著名的人物就算纵横天下,佩六国相印,游说四方的苏秦了。苏秦曾献合纵之策略,成功联合了东方六国,使十五年之内,秦兵不敢图谋向函谷关以东进攻。再后来,苏秦又仕于燕,其主要活动是,离间齐、赵关系,以减轻齐对燕的压力。又和赵国李兑共同联合五国以攻秦,后来他又离燕至齐,受到齐愍王的重用,但苏秦仍忠于燕,暗中为燕效劳。他所采取的策略是劝齐攻宋,以转移齐对燕的注意力。于是燕昭王派名将乐毅突然出兵以攻齐,齐因措手不及而败于燕。苏秦阴与燕谋齐的活动至此而败露,最后被齐处以车裂之刑。这在战国晚期是轰动一时的事件,在许多当时人著述中都有反映,如山东银雀山出土的竹简本《孙子兵法·用间》,里面有“燕之兴也,苏秦在齐”的话,又如《吕氏春秋·知度》,说“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这些记载表明,战国时人都知道苏秦为燕而仕齐,最后使齐亡而兴燕,但他自己也为燕而作出牺牲。苏秦在战国晚期名声颇大,《荀子·臣道》把“齐之苏秦”和“楚之州侯”、“秦之张仪”相提并论。西汉时,苏秦仍受人称道,如《史记·邹阳传》赞扬他能成为燕的忠臣。《淮南子》也多处提到他,并肯定他有知权谋的长处。司马迁以为苏秦在“连六国从亲”的过程中,显示出他的才智过人。
       
       西汉时期,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时代。苏氏一族也得以繁衍人口,并四处迁徙。楚汉战争时期,关中因逢战乱,人口锐减,西汉定鼎长安以后,就大量迁徙山东之民充实关中。苏姓原来主要聚居于河内(今山西南部),此时有一支迁至武功杜陵,后有一支迁至扶风平陵,均发展成为大族。同时,西汉还有北海、桂阳等地的苏氏。
       两汉时期,苏氏可谓人才辈出,其中最为后世所称道的就是苏武。苏武(前140—前60),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拜中郎将。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最初,单于派人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苏武严辞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刑。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提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过了好几天,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苏武放出来了。
       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但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
       与他的同伴分开后,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
       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达十九年之久。十几年来,当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逝了,就是在苏武的国家,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儿子继任皇位。这时候,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昭帝立即派使臣把苏武接回自己的国家。
       后来,汉朝使者有到了匈奴地区,终于得知苏武依然健在,于是扬言说,汉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只大雁,雁的脚上系着帛书,帛书中清楚地写着苏武在北方的沼泽之中。单于只好把苏武等九人送还。??
       苏武在匈奴的时间很长,前后共有十九年。??
       在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苏武终于回到了长安。第二年,上官桀、上官安父子和桑弘羊被人控告谋反,苏武和上官父子、桑弘羊原来关系很好,加上他的儿子也参与其中,苏武被罢官。昭帝死后,苏武因为参与了拥立宣帝,被赐爵关内侯。??  
       苏武坚定的民族气节深切的激励着后人,也为后世留下了“苏武牧羊”的典故。
       
       到东汉时期,扶风苏氏一族有后裔在邯郸作官,并在当地安家,形成赵郡苏氏。
       十六国、南北朝时代,中原大乱,许多中原士族随东晋王朝举家南迁避乱,苏氏家族也四处流徙,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次民族大迁徙的浪潮,使得苏姓散步到全国各地。

       唐朝建立之后,中国迎来了封建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初唐时期,苏氏家族中最有才华的人物当属于苏味道。苏味道(648~705),唐代赵州栾城(今栾城县)人,?少年时便和赞皇李峤以文辞著名,时称“苏李”。高宗乾封年间举进士,转任咸阳尉。吏部侍郎裴行俭爱其人华,愉逢征计空厥,引荐为管记,行书令及表启之事。中宗妃之父裴避道重任左金吾怀将军时,访才子作谢表,托于苏味道。苏挥笔而成,辞理精密,一时盛传于世。武后延载元年(公元694年)入朝为凤阁舍人、?检样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延圣元年(公元695年)与张锡坐法下狱,张锡从容自如,而苏味道则席地而坐,很少进食,惴惴不安。武后闻知,将张锡流放岭南,将苏味道降职为集州刺史,后复召为天官侍郎,圣历初(公元698年)复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因改葬其父侵毁乡人墓田,役使过度,被弹劾,贬为坊州刺史,又迁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后因党附张易之,受牵连,贬为眉州长史,又迁益州长史,卒于上任道中,赠冀州刺史。三苏父子的先祖应该就是这时在眉州定居的。苏味道入阁擅长章奏。但为相数年以阿谀圆滑而自营,常对人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时人由此称其为“苏模棱”或“模棱手”,成语“模棱两可”亦源出于此,著作有《苏味道集》,已佚。《全唐诗》存其诗10处。卒后葬栾城西北9公里,即今之苏邱。宋代苏洵、苏轼、苏辙为其后裔。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客服服务 - 相关法律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