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湖苏堤南端,有一座飞檐翘角、红窗白墙的楼阁式仿宋建筑,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这就是杭州人民为纪念我国北宋文学家苏轼而建的杭州苏东坡纪念馆。
纪念馆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平方米。为了丰富景区人文内涵,1989年7月15日,值苏东坡莅杭任知州900周年之际,苏东坡纪念馆正式在此落成、对外开放。2004年纪念馆进行了全面改造,拆除了围栏,游人大增,成为西湖风景名胜区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热点。纪念馆由主楼二层展厅、碑廊、百坡亭、酹月轩等组成,粉墙黛瓦、玲珑可人。馆区曲径通幽,竹影婆娑,庭院中央的一尊高达3米的花岗岩苏公立像,衣袂飘然,昂首云外,仿佛还在与杭城百姓诉说着眷眷情愫。
纪念馆一楼展厅分二个部分展览。第一部分为苏轼一生的行踪追述。展出的有元代画家赵孟頫所作的苏东坡立像,苏轼一生踪迹图表和家族世系表。苏东坡,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12月19日,苏东坡诞生在四川眉山一户“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的文学世家,他七岁开始读书,师从道士张易简。公元1057年,苏东坡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与弟弟苏辙一起进京应试,同科进士及第,名震京师。公元1061年,苏东坡被任命为陕西凤翔府签判,从此开始了曲折而漫长的仕途生涯。公元1071年,苏东坡任杭州通判,后任密州、徐州、湖州太守。公元1080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罪贬黄州,后起复为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扬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公元1093年,哲宗亲政,政局突变,苏东坡被视为旧党而遭贬定州、惠州和儋州,过着艰苦的流放生活。公元1100年苏东坡获赫,定居常州。公元1101年7月28日,苏东坡在常州病逝,葬于河南郏县小峨嵋山。苏轼一生可谓仕途坎坷,命运多舛,但他为官一任,都遗泽于民,造福一方。
第二部分内容有苏东坡与杭州、苏东坡在杭逸事。陈列除采用传统的图片加文字的模式外,还引进了全新的高科技手法如水墨动画、动态灯箱等,生动展现了苏轼两次守杭的政绩。第一次是在熙宁四年(1071),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求外任,任杭州通判。他虽然看到封草已把西湖的湖面淤塞了十之二三,但因当时他不是主要长官,人微言轻,除协助知州修治六井、组织捕蝗、赈济饥民外,作为不大。正如他自己在《谢雨祝文》中所说的“政虽无术,心则在民”。第二次是在元祐四年(1089)他以龙图阁学士身份出知杭州。重游西湖,面对湖面淤塞荒芜的面积几占之半,非常痛心,特向朝廷上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他认为“杭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并亲自发动民众20余万,费时半年疏浚了西湖。在疏浚西湖时,苏东坡取葑草、湖泥直线堆于湖中,筑成从南山下直通栖霞岭的长堤,在堤上自南而北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座石拱桥,并植芙蓉、杨柳。杭人为铭记苏东坡功绩,称之为“苏公堤”。每当春日,漫步堤上,但见细柳含烟,碧桃初绽,远山近水,恍若画境。南宋时,宫廷画师以西湖四时景色入画,将此处命名“苏堤春晓”,列为“西湖十景”之首。苏东坡还把清理后的湖面分派给人种菱,为防止种菱人户侵占湖面,又在湖中立三塔为界,后逐渐演变成闻名中外的“西湖十景”之一—“三潭印月”。
“莫道连朝多贪吏,杭州太守犹爱民。” 苏东坡守杭的政绩还有很多:面对疫病流行,穷苦百姓得不到及时医治的情况,他多方筹集银两,建成了杭州最早的公立医院—安乐坊,并亲自顾问配制了圣散子丸药,有力地制止了饥荒之年瘟疫的流行;他深感百姓苦于水患,发动厢军千余人,历时半年,整治盐桥河(中河)和茅山河(东河),防止江潮泥沙淤塞运河,使城区处处水潺潺;他动用修葺杭州官舍的钱,买米赈饥,使百姓度过灾荒;他两次浚治六井,采用瓦筒引水,又新凿西井,使“西湖甘水,殆遍全城……”
苏东坡在杭五年,勤于政事、一心为民,同时也十分喜爱西湖的风光,他广泛交游,好交雅士僧侣,喜谈诗词佛道,在西湖的山山水水间,留下了许多佳话逸事。
“东坡肉”是杭城十大传统菜肴之一。在疏浚西湖时,杭城百姓感念苏东坡的功德,纷纷抬着猪、挑着酒去慰劳苏东坡。苏东坡吩咐家人说:“你们烧好肉,连酒一起送到新堤,去慰劳疏浚西湖的民工。”家人把“连酒一起送”听成“连酒一起烧”,结果烧出来的肉香酥味美,肥而不腻。当家人把肉送到新堤时,民工们纷纷传诵:“东坡送肉来了,东坡送肉来了!”后来人们把这种做法的肉称为“东坡肉”。许多餐馆纷纷效仿,生意兴隆,于是“东坡肉”成为杭州的一道名菜。杭州的另一道名点吴山酥油饼得名也与苏东坡有关。相传苏东坡游吴山时,吃了一家小铺做的油饼,觉得味美,便问女店主,这油饼叫什么名字。女店主说这小小的油饼并没名称。苏东坡见这油饼一层层、一丝丝,像老鱼翁的蓑衣,就叫它“蓑衣饼”吧。这时,有人认出了苏东坡。店主非常感激。这消息很快在城内传开,许多人慕名前来品尝。后因读音相近又叫“酥油饼”,成为吴山名点,名扬四方。
苏东坡才情横溢,且笃信佛教。第一次来杭时,经恩师欧阳修介绍得以结识西湖诗僧惠勤,二人品茗吟诗,一见如故。十五年后再到杭州,已物是人非,仅惠勤旧舍后一泓清泉汪然流溢。因二人都崇仰六一居士—欧阳修,故把这眼泉水命名为“六一泉”,并作《六一泉铭》,刻在石上,又在泉后凿石筑屋,自名为“东坡庵”。现在石刻存西湖博物馆,庵房已不复存在,“六一泉”仍泉水清冽。苏东坡与另一位高僧辩才也情谊笃厚。辩才自上天竺归隐龙井寺后,曾经立下清规,山门送客最远不过虎溪。苏东坡慕名前去拜访,二人相见恨晚,遂成莫逆。及至辞别时,辩才破例送至风篁岭上,左右惊曰:“远公过虎溪矣!”为纪念这段佳话,于是就改桥名为“过溪桥”,建亭于桥上,名之为“过溪亭”。
在杭州,苏东坡还得到了他一生的忠实伴侣王朝云。王朝云,杭州人,曾是歌伎。十二岁时被苏东坡收为侍女,长大后为侍妾。朝云生性聪颖、秀外惠中,在苏东坡的流放生涯中,一直陪伴左右,是苏东坡共患难的红颜知己,苏东坡遭贬后,她誓死相随,1096年,因病在广东惠州去世,年仅三十四岁。苏东坡在杭时还结识了名歌妓琴操,怜她有些佛性,又怕她坠落风尘,便用白居易的诗句“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点化了她。第二天,琴操就出家临安玲珑山庵堂削发为尼。后来,苏东坡再次去探访琴操,不料琴操已作古,东坡感慨万分,借酒浇愁,不知不觉醉卧石上,后人便将这石头称作“醉卧石”。
苏东坡为官清廉无私,严明法制,他除了在州府衙门办案外,还常至灵隐冷泉亭据案判牍。有一次,他在冷泉亭办案时,阅读到一个叫了然的和尚奸杀娼妓的案卷,不觉大怒,即刻提审,挥笔用《踏莎行》词牌写成判词一首:“这个秃驴,修行成煞,云顶山上持斋戒。一从迷恋玉楼人,鹑衣白结深无奈。毒手伤人,花容粉碎,空空色色今何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随即将了然和尚斩首示众。如今,在灵隐冷泉亭还留有一副对联“古迹重湖山,历数名贤,最难忘白傅留诗,苏公判牍”。
在杭州至今还保存着苏东坡大麦岭题名刻石,苏东坡为褒扬吴越钱氏三世五王功绩撰并书的《表忠观碑》,吴山宝成寺感花岩苏东坡作的《赏牡丹诗》,有以苏东坡诗意和人名命名的“春淙亭”、“雷壑亭”、“东坡路”、“学士路”等,这些均为西湖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二楼展厅犹如一个小小的艺术殿堂,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苏东坡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五个方面的艺术成就,特别是他在杭州的艺术创作。因沧海桑田的变迁,文物真迹很难寻觅,故以复制书画、动态演绎、配乐诗朗诵的形式予以展现。
苏东坡的书法是以意态和气势的奔放自成一体,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其中的书法作品有苏东坡被贬黄州时写下的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他豪放词的代表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淘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词的上篇以奔放的笔调描绘了长江的惊涛骇浪,形象再现了黄州赤壁的壮丽景色;词的下篇转入怀古,以精炼的笔墨展现了周瑜年轻有为、谈笑风生的英武形象;在结尾处作者用“故国神游”转入了自己的感情世界,抒发了人生如梦的感慨。这幅作品为苏东坡酒醉挥毫、一气呵成之作,作品行草相间,抑扬顿挫,如滔滔江河之泻,极尽变化之妙。在这里书法风格和词的风格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体现了东坡豪放词的艺术特色。
这一时期,苏东坡在政治上失意,但在文学创作上却获得了丰收。他以笔墨宣泄情感,留下了很多经典作品。他的另一代表作品是《黄州寒食贴》,帖中的二首诗反映了苏东坡凄苦痛楚的贬谪生涯。此诗
后有黄庭坚题跋,堪称“苏黄双绝”。黄庭坚题跋上写“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说明此卷有颜真卿的沉雄、杨凝式的颠逸、李邕的丰润,成为不朽之作。这是苏东坡行书的代表作,被誉为是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之后的“天下第三大行书”。
在北宋人们喜欢写小字行书,尺牍就很有特色。展出的有苏东坡的行书尺牍作品《次辩才韵诗贴》:
辩才老师,退居龙井,不复出入。轼往见之,常出至风篁岭。左右惊曰:“远公复过虎溪矣。”辩才笑曰:“杜子美不云乎,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因作亭岭上,名曰“过溪”,亦曰“二老”。谨次辩才韵赋诗一首。眉山苏轼上。
“日月转双毂,古今同一丘。惟见鹤骨老,凛然不知秋。去住两无碍,天人争挽留。去如龙出(山),雷雨卷潭湫。来如珠还浦,鱼鳖争骈头。此生暂寄寓,常恐名实浮。我比陶令愧,师为远公忧。送我还过溪,溪水当逆流。聊使此山人,永记二老游。大千在掌握,宁有离别忧。” 元祐五年十二月十九日。
此贴作于元祐五年(1090),记述了苏东坡在杭州和高僧辩才交往的逸闻。在书写上用笔坚实沉着,浑厚中带有秀逸之气,是典型的东坡体。
行书《游虎跑泉诗帖》:
游虎跑泉,轼。紫李黄瓜村路香,乌衣白葛道衣凉。闭门野寺松阴转,欹枕风轩客梦长。因病得闲殊不恶,心安是药更无方。道人不西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
此贴作于熙宁六年(1073),苏东坡第一次来杭游虎跑泉作。虎跑泉为杭州三大名泉之一,其他两泉分别为玉泉和龙井泉。苏东坡每到这里,他的心境就会变得平和、开朗。
行书《北游贴》:
“轼启。辱书,承法体安稳,甚慰想念。北游五年,尘垢所蒙,已化为俗吏夷。不知林下高人犹复不忘耶!未由会见,万万自重。不宣。轼顿首,坐主久上人。五月廿二日。”
此贴作于元丰二年(1079)。苏东坡与祥符寺僧可久为诗友,交情很深。这是苏东坡给可久的回信。信中所谓“北游五年”,是指熙宁七年十月苏东坡离杭北上,赴密州、徐州、湖州任职,到元丰二年正好五年。三地都在杭州之北,故称“北游”。此贴章法错落有致,笔意流畅,充满节奏感,为苏东坡早期书风的代表作品。
苏东坡的绘画才能被他的诗书盛名所掩盖。他善画竹并创朱竹及枯木、怪石等,后遭元佑党祸,所有画迹都被付之一炬,这也是今天很少见到东坡绘画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展出的有《潇湘竹石图》:
东坡爱竹,他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认为要画好竹,首先要成竹于胸中,现在使用的成语“胸有成竹”由此而来。此卷画竹数竿,随意点画;怪石立于竹丛之中,轻勾淡染;两侧荒野林烟,空旷浩渺,意趣浑成。另有《枯木竹石图》:此卷图中枯木竹石,笔墨奔放,所表现的艺术内容已超过了形象之外。坡石用以飞白,益见苍老,这是“以书入画”的例证。还有《墨竹图》:此卷图中竹叶笔画粗壮,媚中带骨。苏东坡是北宋“文人画”的倡导者,他主张不求形似求神似,强调“诗画本一律”,要做到“画中有诗”,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影响了后来文人画的发展。
西湖的画意在苏东坡的笔下得到了最传神的描绘,同时苏东坡的诗情也在西湖的美景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东坡的西湖诗词共计453首,是历代西湖文学中一串光彩夺目的明珠。其中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更是成为千古绝唱。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篇一出,在西湖诗中,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西湖本来没有固定称谓,有称“金牛湖”、“明圣湖”、“石涵湖”、“放生湖”等等。苏东坡在诗中把西湖比喻成古代越国美女西施,自此,西湖又多了一个“西子湖”的雅号,成为西湖最贴切的称谓。至今,人们还是最喜欢这样来称呼它。
苏东坡一到杭州,就陶醉在西湖的湖光山色中。有美堂在杭州吴山上,嘉佑二年(1057)杭州知州梅挚所建,因宋仁宗赐诗“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故取名“有美堂”。这是苏东坡游玩吴山,突遇暴雨写下的《有美堂暴雨》: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这首诗描写了暴雨来时,雷声隆隆、乌云密布、狂风怒号,瓢泼大雨由远至近,疾奔而来的壮观景象。
苏东坡喜欢夜游西湖,躺在瓜皮小船上,欣赏西湖的夜景。借着月光看到盛开的荷花,迎风摇曳,散发出阵阵清香,不禁陶醉其中,写下了《夜泛西湖五绝》: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熙宁五年六月二十七日,苏东坡在望湖楼畅饮,面对西湖的湖光山色,他灵感顿生,即刻写成了《望湖楼醉书五绝》,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了西湖的瞬间变化。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楼外的湖畔小径旁还辟有东坡书法碑廊,里面陈列了40余方苏东坡各个时期各种书体的书法碑刻精品,收集于全国各地,内容有《醉翁亭记》、《归去来兮辞》、《洞庭春色赋》、《都厅题壁二首诗帖》等,这些虽然是碑刻拓片的复刻本,但从中也足以领略到苏体书法那肉
丰骨颈、外拙内美、浑厚华美、端庄秀丽的美学内涵。
“居杭积五岁,自忆本杭人。故山归无家,欲卜西湖邻。”苏东坡是偏爱西湖的,西湖也正是因为有了苏东坡这样的文化名人的爱护和颂扬,才变得越发妩媚而出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