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东坡创新精神 继续推进苏轼研究——中国苏轼研究学会成立30年纪念活动总结讲话
2010-09-19 10:46:27 来源:www.3swh.cn  
如果您还没有安装Adobe Reader,请  下载  安装。  

                                                 弘扬东坡创新精神 继续推进苏轼研究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成立30年纪念活动总结讲话

                                                             苏 灿


尊敬的各位专家、教授,各位同志: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成立30年纪念活动暨苏轼创新理念与实践研讨会,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今天就要结束了,我受会长张志烈先生的委托,就这次纪念活动和研讨会作一个总结。
        一、关于纪念苏轼研究会成立30年活动
        这次纪念苏轼研究会成立30年活动,概括起来讲有五个特点:一是抓得早。在两年前,会长张志烈先生就提出要搞一次纪念活动,并明确就在眉山搞。随后学会秘书处和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提出了具体的方案,经张会长原则同意后,送眉山市委宣传部,并报中共眉山市委常委会同意后即开始筹备。二是内容实。这次纪念活动既有30年来的工作总结,又有理论研讨活动,同时还补充了一批理事、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副会长和顾问,时间不长,内容丰富。三是主题新。这次研讨会确定的主题是苏东坡创新理念与实践,既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又有苏轼研究的开创性。四是新人多。从参加这次研讨会的论文作者来看,年轻学者增多,特别是有一些大学在校学生和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都提交了论文,不少观点新颖,视角独特,见解不俗。五是范围宽。从参加这次活动的人员来看,共有70多人,他们分别来自北京、江苏、海南、湖北、河南、河北、安徽、湖南、四川等九个省市,既有专家、教授、学者,也有党政机关干部和文博工作者。
        这次会议分成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召开了中国苏轼研究会第10届理事会。昨天下午大家听取了会长张志烈先生所作的《中国苏轼研究学会成立30年总结报告》,会议通过了学会章程修改草案,审议通过了人事方案,中共眉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学会副会长周成仕先生代表中共眉山市委、市政府致词。第二阶段,召开苏轼创新理念与实践研讨会。今天上午大家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交流,八位同志作了大会发言,使大家深受启发。总体来看,这次学会成立30年纪念活动和苏轼创新理念与实践研讨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各项议题,取得了圆满成功。借此机会,我们谨向中共眉山市委、市人民政府,向市委宣传部、三苏文化研究院的各位领导和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出席这次会议的各位专家、教授、学者和来宾以及论文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这次会议提供服务的宾馆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关于苏轼创新理念与实践论文观点综述
        从这次收到的45篇论文来看,涉及到苏轼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和养生等各个方面,大家围绕苏轼创新理念与实践这个主题,着重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苏轼文学艺术创作的创新理念与实践。二是苏轼从政为官的创新理念与实践。三是苏轼军事方面的创新理念与实践。四是苏轼养生方面的创新理念与实践。五是苏轼创新理念的形成原因探讨等。下面我分别从五个方面就这些论文的观点作一综述。
        第一,苏轼文学艺术创作的创新理念与实践。苏轼文学艺术创作的创新理念与实践,收到这方面的文章比较多,大家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四川大学文新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志烈先生提交的《心心相应——简说东坡与少陵精神特质的契合》,文章提出,东坡与少陵这两位文化巨人的精神特质中有很重要的两点是相通的、契合的。其一,核心价值观相通。文章认为苏轼的核心价值观有四点:(1)爱国爱民、奋励当世的崇高理想。(2)求实求真、探索创新的认识追求。独立思考,决不盲从,是其认识上的最大特点。(3)信道直前、独立不惧的处世原则。(4)坚守节操、潇洒自适的生活态度。他内在有坚强的节操,不放弃,不妥协,但外在有巨大的适应性。其二,苏轼具有超强的审美节律感悟能力。第一,他已有比较自觉的自然节律感应观念;第二,这个观念呈现于其审美活动、艺术创作中。
        山东济宁学院教授陈慧君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试探苏轼的文赋对赋体的承传与创新》一文提出,苏轼主张文学创作应“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在赋的创作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美学理论,突破了汉赋以来赋体的束缚,开辟了一片赋的新天地,后人名之“文赋”。苏轼继承了汉赋的一些形式和艺术手法,突破了汉赋形式的束缚,开创了一种浏亮优美的新赋体。从文体而言,二赋类似游记。但一般游记不用韵,而赋用韵,因此,作者以记为赋。或者说,以赋文体写记游散文。这正是苏轼文赋的创新之处。苏轼的前后《赤壁赋》题材一致,都是苏子与客人夜游赤壁,但具体内容不同,写法也不一样。苏轼不仅善于在与前辈作家相同体裁的作品中,“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而且,在本人同题材的赋作之中,也能别出“新意”,营造不同的意境,给读者以不同的审美享受。这就是苏轼对赋体的突破和创新。
        四川省眉山三苏祠博物馆陈立华提交的《清丽舒徐 出人意表——论苏轼婉约词的创新》一文提出,苏轼开创的豪放词打破了婉约词一统宋朝词坛的局面,是宋词史上一次根本性的变革。然而,苏轼的婉约词对传统的婉约词既有继承又有所创新,无论在题材内容上还是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亦可谓“指出向上一路”,“自成一家”。具体表现在苏轼拓展了婉约词的题材领域,将大量咏物题材引入婉约词,将悼亡题材引入婉约词。苏轼婉约词在艺术手法上有所创新,从传统的“可歌性”到不受词律的限制,形式服从于内容。在句法、平仄、韵律诸方面都有所革新,而不拘于词律的规定。
        琼州学院人文社科系教授李景新提交的《苏东坡晚年美学境界的新追求与指导文学创作的新思想》一文提出,晚年的苏东坡在美学上极力追求一种平淡简远的审美境界。然而,苏东坡在指导年轻学者创作时,却主张另一种完全不同类型的美学风格,即豪横纵放、绚烂峥嵘。“从峥嵘绚烂到平淡简远”的思想是苏东坡一生创造实践、理论思考与作为文坛领袖的强烈责任心相结合的产物,凝聚着苏东坡独有的创新精神。
        四川省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徐晓洪提交的《从“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看苏轼绘画的创新理念》一文提出,苏轼绘画理论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开创性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苏轼绘画论打破宋代以前重形的绘画风格,以表意为主的绘画开始跻身于中国传统绘画。二是苏轼主张以水墨为主的风格逐步独立于传统绘画的随类赋彩之外。三是率先使用士人画概念,与画工画、院体画鼎力而足。四是倡导简略的画风。并进而提出苏轼绘画思想理论的核心是“得神”,而“得神”的终极目的是“达意”。苏轼绘画创新核心理论是神似——传神达意,也就是把绘画本体转向了人本本体,把传统的从关注技法,提升到关注艺术家自身,做到了艺术家本身心灵的关注。
河北栾城县史志办公室张斌(珂雪石)提交的《学习苏轼书法的几个门槛》一文提出,苏轼从传统中广泛吸收营养,其书法中的许多特点都可以在前辈书家中找到根据。然而苏东坡高人之处在于他能食古而化,知法而变,勇于和善于创新,终于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他学古人轻形求意,明确提出:“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极力称扬尚意书风。宋代崇尚的是“亚圣”颜真卿的书法,蔡襄、欧阳修、司马光等,都以颜真卿为宗,他们在继承与创新中,未能摆脱唐代书风。首开宋一代“尚意”书风的,就是苏轼。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刘丽姣提交的《苏轼涉梦诗词探析》一文,分析了苏轼创作的352首涉梦诗词,对真梦诗词进行了解析,对喻梦诗词也进行了分析,并对苏轼创作的大量涉梦诗词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安徽师范大学段梦云提交的《苏轼和陶之诗词文比较谈》一文认为,苏轼的和陶诗、词、文拥有诸多共同的性格,但又各具特色。也正因此,三种文化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它们是陶苏精神相交的产物,但反过来,也正是通过这些诗文载体,两个缱绻的诗魂得以更好更深地沟通,才写就了中国文学史上这一页独具魅力的不朽篇章。
        第二,苏轼从政为官的创新理念与实践。从收到的论文来看,大家对苏轼从政为官的研究颇有兴趣,尤其是对他的为官理念、为官业绩和为官作风,大家十分称道,不少论文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徐新民在《苏轼民本思想札记三则》中,比较全面地分析了苏轼民本思想的来源、内容和实践。提出苏轼的民本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概括了苏轼在凤翔、开封、杭州、密州、徐州、登州、颍州、扬州和定州等任上,践行民本思想付诸的行动,取得的功绩。
        徐州的陆明德、彭振雷二位提交的《苏轼是真正爱民忧民的父母官》一文中,概括了苏轼为民做的十件好事,包括彭城抗洪、白土寻煤、登州榷盐、杭州救灾、扬州免欠、密州捕蝗、定州酿酒、惠州建桥、羊州引水、儋州劝农。
        四川省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徐丽女士提交的《浅谈苏轼对凤翔衙前役的改革》。宋仁宗嘉祐六年(1062),苏轼在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判官。他针对伐木运输这一差役,展开了走访和调查。发现了朝廷规定运送木材的日期恰好是黄河水暴涨的时候,而渭水和黄河涨水的时间前后长达半月之久,这时运送危险也是最大。为此,他提出了“自择水工,以时进止”改革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百姓的疾苦。
        四川省眉山三苏祠博物馆蔡啸的《浅析苏轼的创新和实践》一文提出,元祐四年(1089),龙图阁学士、朝奉郎苏轼出知杭州,创造性地提出并创建了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公立医院“安乐坊”,解决了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在疏浚杭州西湖过程中,苏轼创造性地提出修筑一条南北相通的长堤(后称苏堤),解决了大量葑草和淤泥堆放的难题,苏堤如今成了杭州西湖的著名美景之一。
        第三,苏轼军事方面的创新理念与实践。从这次收到的论文来看,有的作者开拓了苏轼研究的领域,把视线触及到了苏轼军事方面的创新理念与实践。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乐山市文化艺术研究所编审赖正和提交的《谈谈苏东坡兵制改革的主张》,从三个方面论述苏东坡的兵制改革主张,一是“以土兵渐代禁兵”。苏东坡大胆地提出逐渐减少禁兵以后,用郡县土兵逐渐代替禁兵来执行戍守、征战任务。二是“取消禁兵更戍制”。赵匡胤夺取政权后,将聚驻于京畿的并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控的禁兵每三年要轮换到各州郡戍守,带来了很多的弊端,使兵将分离,财政负担加重。苏东坡提出“以为郡县之土兵可以渐训而阴夺其权,则禁兵可以渐省而无用。”三是“取消职业兵终身制”。他提出了两项建议:(1)现有士兵在五十岁以上的,“愿复而为民者,宜听。”这是我国兵史上最早提出建立复员制度的主张。(2)“自今以后,民之愿为兵者,皆三十以下则收,限以十年而除其籍。”苏东坡在这里明确提出,军队只收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入伍,并且只当十年兵,到期即复员。反映了苏东坡敢于改革过时的兵役制度,建立新的兵役制度的创新精神。
四川乐山师范学院教授杨胜宽提交的《苏轼与司马光军事思想异同论》一文,把苏轼的军事思想与司马光的军事思想进行了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他们在军队的地位与作用、军事策略、军队建设与军事训练等重大问题上,既有许多相似或相近的见解,也有不少不同的观点主张,对研究苏轼的军事理念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第四,苏轼养生方面的创新理念与实践。苏东坡把养生视为人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不仅深受中国古代宗教及其养生学的熏陶,而且厚自养炼,做了卓有成效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他独特的养生理论新体系。从这次收到的论文来看,不少学者开始研究苏轼养生方面的创新理念与实践经验。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广东佛山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饶晓明和湖北黄冈师院饶学刚合写的《东坡养生理论新体系及其时代意义——兼谈东坡在黄州的养生实践成就》,文章将苏东坡的养生理论归纳为两大理论或两大实践体系:即内丹术和外丹术。内丹术,指行气派方术。包括交游、劳作、气功(导引、吐纳、瑜伽)、斋居,通过调动、开发人体潜能而达到自我调摄、自我保健之目的。外丹术,指服食派方术。包括食丹、节食、药疗,通过增强、保护人的机体而达到身心全适、延年益寿之目的。可以说,对现代人借以调整心态、恢复元气、重振精神,养生健体,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文章还把东坡的养生之道概括为自然养生、劳动养生、气功养生、斋居养生、金丹养生、节慎养生、医药养生等七个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养生理论体系。苏东坡着力于自然调适、身体锻炼、动静结合、心理卫生、精神养炼,开创了熔强健身体、调剂心理、坚定精神信仰于一炉的综合养生新模式,充满了辩证法,文章提出大力弘扬东坡“厚自养炼”的养生精神。苏东坡的养生之道对现代人调整心态、恢复元气、重振精神、养生健体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四川省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周云容提交的《浅谈苏轼的创新人生——以东坡美食为例》一文,以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发明创造的东坡美食为例,总结出了苏轼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创造出的东坡菜肴。一是黄州“三味”:“东坡羹”、“东坡肉”、“东坡鱼”。二是惠州羊脊骨。三是海南食蚝。对弘扬东坡饮食文化有积极意义。
        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惠光启、徐州师范大学王新文二位提交的《试论佛禅茶道对苏轼文化创作的影响》一文,从苏轼对佛禅茶道的感悟入手,探讨了苏轼追寻佛禅茶道对其文化创作的启迪感悟和影响。
        第五,苏轼创新理念的形成原因探讨。苏东坡的创新理念与实践是从哪里来的?是如何形成的?不少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赵军提交的论文《古代家庭教育的一大奇迹——苏门的家庭教育初探》,着重从苏东坡少年时代的家庭教育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苏家教子的一些具体办法——诱导:天下第一术;赏识:成功的加油站;平等互动:提升境界的法宝;个性教育:家教的基石;刚柔相济:成才的土壤;方法:比知识更重要;遗愿:影响终身。苏门的家教经验也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
        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彭华提交的《博求“三通”:苏氏蜀学的形神与风骨》一文,把苏氏蜀学研究放在历史长河中来考察,提出三苏父子的创新理念,在于“打通古今”:通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融通百家”:陶冶诸子百家,各有取舍;“会通三教”:会通中古三教,以儒为宗。着重揭示了苏氏蜀学形神与风骨的三大层面,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副主编、副教授郭杏芳提交的《苏轼黄州词创新原因浅析》一文中,从两个方面分析了苏轼创新理念形成的原因:一是身份地位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是苏轼黄州词创新的驱动力。二是“以诗为词”“诗词一体”的诗词观念是苏轼词作创新的原动力。
        西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潘殊闲提交的《苏轼创新意识探微》一文,从七个方面总结了苏轼创新理念的成因:一是民族审美心理的潜移默化。二是四川地域文化的影响。三是家族门风的濡染。四是时代风会的熏陶。五是前辈名公的奖掖扶持。六是性格禀赋和后天造化的结晶。七是坎坷的人生遭遇的结果。
        眉山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胡先酉提交的《谈谈苏轼的“疑”——由读<石钟山记>想到的》提出,苏东坡之所以具有创新的理念和创新的办法,一个重要原因是苏轼是一个对前人、名人的说法敢疑并会疑的人,而且更为可贵的是还表现在能够解疑上,苏轼通过存疑、质疑、释疑而获得真知,减少谬误,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刘清泉提交的《浅谈苏轼的创新粘合》一文,从两个方面提出了苏轼创新的具体方法:一是文体意义上创新粘合。二是写作手法上的创新粘合。
由        于时间关系和篇幅所限,还有不少论文的观点没有综合进来,好在会议已经汇编了论文集,可以弥补这个遗憾,请有关的论文作者见谅!
        三、关于研究会下一步的工作建议
        关于学会今后五年的学术研究方向和重大活动,张会长已在昨天的报告中讲得十分明确了。为了落实好会长提出的要求,我就下一步研究会的工作提出以下五点具体建议:
第一,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的定位是“省上登记、全国活动”。他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己任,组织广大专业和业余的苏轼研究者、爱好者,开展对东坡文化的研究,整理典籍,研究课题,开展合作,加强交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贡献一份力量。
        第二,进一步扩大研究领域。苏东坡是一个全能的冠军,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的思想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宗教、养生等方面。研究会成立30年来,在整理古籍、研究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但是从研究的领域来看还需要进一步拓宽,这也是一些研究者的呼声。例如,海南日报林冠群在给大会提交的论文《深入研究历史,全面评价苏轼》中提出,应该把研究方向从“文学苏轼”向“政治苏轼”作适当的转移。我个人认为,这个意见是对的,应该采纳。从苏轼为官40年的人生经历来看,他首先是一个政治家,他有很多闪光的治国理念和为人称道的为官业绩,很值得我们去发掘和总结。这方面,应该说才刚开了一个头,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
        第三,进一步完善研究机制。昨天,张会长在报告中,总结了30年来的基本经验就是,我们这个学会建立了一个很好的运行机制,这就是学会主导、专家参与、党政支持。所谓学会主导,就是由学会成头,确定学术研讨会召开的时间、地点、人员和主题,并组织会员积极撰写论文。专家参与,是指国内外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党政机关的专兼职研究人员,积极提供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党政支持,是指苏轼遗址遗迹地的党委政府,通过行政的力量,出钱出人出力,提供优质服务,保证了会议的顺利召开。30年的实践证明这个机制是成功的,要进一步完善和坚持下去。希望苏轼遗址遗迹地所在市的党委政府一如既往地支持研究会的工作,大家共同努力把东坡文化研究引向深入。
        第四,进一步加强同会员的联系和对市级研究学会的指导。目前学会的会员从当初的56人,发展到了现在的268人,分布在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在苏轼研究会的影响下,苏轼遗址遗迹地的郏县、常州、江阴、栾城、徐州、黄州、儋州等七个市县,先后成立了市或县的苏轼研究学会。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作为一个全国活动的学术团体,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同会员的联系,定期给他们寄送研究会会刊《苏轼研究》,了解他们的研究选题和进展情况,积极帮助他们提供发表研究成果的条件。其次要加强同已经建立了研究学会的市县学会的联系和指导,及时给他们通报总会的一些重大活动、研究成果和有关信息,以便大家成果共享,信息共用。
        第五,进一步办好“苏轼研究”刊物。苏轼研究杂志是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的学术刊物,也是广大会员研究成果的一个展示阵地。创办五年来,受到了苏学专家、学者和爱好者的肯定和好评。下一步,要进一步把这个刊物办好,充分体现刊物的特色,努力做到“三性”,即学术性、理论性和权威性。在这个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一定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把学术水平放在第一位,多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教授、研究员写的文章,特别是有新颖、有见地、有深度、有影响的文章,当然,也要刊登一些苏轼遗址遗迹地的专家、学者和党政干部,研究苏轼曾经在当地活动的、有一定代表性的文章。
        各位专家、教授,各位同志!俗话说三十而立,我们这个学会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并取得了辉煌的业绩,我们要以这次纪念学会成立30年为契机,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在我们会长的领导下,在广大苏学专家和苏学爱好者的积极参与下,在苏轼遗址遗迹地各级党委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大力弘扬东坡创新精神,创造性地开展研究会工作,不断把苏轼研究引向深入,为各地弘扬传统文化服务,为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2010年8月19日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常务副会长、四川省眉山市政协主席)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客服服务 - 相关法律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