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苏轼研究学会成立30年总结报告
2010-09-19 10:38:35 来源:www.3swh.cn  
如果您还没有安装Adobe Reader,请  下载  安装。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成立30年
                                 总结报告

                                                                   张志烈


各位朋友: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1980年9月成立于眉山,到今天已经30年了。打倒“四人帮”之后,国家在各方面拨乱反正,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应运而生。30年来,在有关苏轼遗迹遗址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老一辈学者的指导、带动下,在全体会员朋友的努力下,学会发挥了桥梁作用、推动作用,为整理、研究、学习、宣传苏轼文化精神,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这里,我受理事会委托,对学会30年来的活动,作一个简短的总结。

        一、三十年回顾

        (一)三十年重大活动
        1.召开全国性苏轼学术研讨会议16届
        从1980年至今,按照惯例,组织开展了两年一届的苏轼学术研讨会议16届。从第1届到16届,依次分别在四川眉山、湖北黄冈、广东惠州、河南平顶山、浙江杭州、陕西凤翔、山东烟台、海南儋州、四川眉山、山东诸城、江苏徐州、河北栾城、四川眉山、河南郏县、江苏江阴、江苏徐州举行。结合学术研讨会还举行了苏轼贬惠890周年、苏轼诞生960周年、苏轼知徐920周年、苏轼逝世900周年、苏轼葬郏900周年和苏轼知徐930周年纪念活动。
        2.另外举行全国性纪念活动或学术研讨会议7次
        1987年9月在四川眉山举行了纪念苏轼诞生950周年暨苏轼学术研讨会、1987年12月在海南儋州举行了纪念苏轼贬儋890周年暨苏轼学术研讨会、2007年9月在陕西凤翔举行了苏轼文化研讨会、2007年11月在四川眉山举行了纪念东坡诞辰970周年暨苏轼民本思想研讨会、2008年11月在四川眉山举行了苏东坡酒文化研讨会、2009年4月在四川眉山举行了纪念苏洵诞辰1000周年暨首届苏洵学术研讨会、2010年1月在广州从化举行了首届广州从化苏东坡国学论坛暨纪念苏东坡诞辰973周年活动。
        (二)三十年重要成果
        1.学术研究成果丰硕
        (1)三苏作品整理出版方面。全集、选集的点校、笺注、注释、赏析等多达上百种,其中影响最大者莫如孔凡礼点校的《苏轼诗集》、《苏轼文集》,曾枣庄等主编的《三苏全书》,张志烈等主编的《苏轼全集校注》,薛瑞生《苏轼词编年笺证》,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刘乃昌《苏轼选集》,王水照《苏轼选集》,张志烈的《苏轼选集》等。
        (2)三苏研究专著成果方面。会员专著约百种,如王水照的《苏轼论稿》、刘乃昌的《苏轼文学论集》、曾枣庄的《苏轼研究史》、朱靖华的《苏轼新论》、杨胜宽的《苏轼人格研究》、潘殊闲的《叶梦得与苏轼》等。
        (3)三苏生平传记方面。此类作品如雨后春笋,数量惊人,据不完全统计约二百种。本世纪苏轼传记发端于林语堂旅美期间用英语写作的《苏东坡传》,此书于1947年在海外以英文出版;七十年代,由台湾的宋碧云、张振玉分别翻译成中文出版发行,版本众多(10多家出版社出版了20多种版本),流布所及,影响巨大。学会会员撰写的苏轼传记如曾枣庄、王水照、颜中其、熊朝东、刘小川等的传记影响较大。
        2.学术研究队伍壮大
        学会领导在纯粹的学者班子、大学教授的基础上,逐步吸收了党政领导进入,如第七届理事会增选了时任眉山市委副书记的苏灿和时任眉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宋明刚任副会长,第九届增选眉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成仕和曾任徐州市市长、市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的王希龙为副会长。我们将按照《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章程》逐步吸收研究、挖掘、弘扬东坡文化上有突出贡献的苏氏后裔、企业精英为理事、常务理事,甚至副会长。
        学会会员自成立初的56人发展到现在涵盖全国各地268人,其中四川省会员87人,其余绝大多数分布在其他各省、市、自治区,充分反映了研究会的权威性、广泛性和群众参与性。改革开放30年来,在欧洲、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台湾、香港等地区纷纷掀起了东坡文化研究的热潮。仅从2001年在眉山举行的第13届苏轼学术研讨会国外参会者来看,就有来自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的苏学专家和学者多达40余人。
        在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的影响下,苏轼遗址遗迹地出现了东坡文化研究热潮,纷纷成立研究会、学会,如郏县苏轼文化研究会(2002.8)、常州市苏东坡研究会(2002.10)、江阴市苏东坡研究会、栾城县苏轼文化研究会、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2008.3)、黄州市东坡文化研究会(2009.12)、儋州市东坡文化研究会(2010.1)等。
        发表苏轼研究成果的书刊有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主办,朱靖华、刘尚荣主编的《中国苏轼研究》(2004年创刊),中国苏轼研究会主办的《苏轼研究》(2005年创刊),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主办的《三苏祠》(2002年7月创刊,出版11期后于2004年停办;2008年复刊),常州市苏东坡研究会主办的《苏学通讯》,出版的《苏东坡研究丛刊》(已出三辑),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放鹤亭》(2009年创刊),儋州市东坡文化研究会主办的《载酒堂》(2010年创刊),有的大学如中国人民大学、乐山师范学院、黄冈师范学院等的学报、学刊开辟有“苏轼研究”专栏等。
        此外,代表海内外50万苏氏族人的世界苏姓宗亲总会于1994年3月在菲律宾马尼拉成立,中国大陆各地亦成立有苏氏联谊会,如四川苏氏宗亲联谊会、广东苏氏联谊会、北京苏氏联谊会、河北栾城县苏氏联谊会、山东济南章邱苏氏联谊会,等等。许多苏姓人编撰家谱,认苏轼为祖;自费参加苏轼会议;到眉山祭祖朝圣,捐款捐物。
        3.学术研究机构健全
        (1)成立机构
       2007年3月16日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挂牌成立,作为中国苏轼研究学会挂靠的专门工作和管理机构。该机构是经眉山市编委2006年第2次会议和市委1届第157次常委会议研究,批准同意成立的,属核定收支、全额管理、定额补助的副县级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5名、人员控制数4名,内设办公室、研究室和创作室中层机构。逐步配置了院长、副院长、办公室主任、研究室主任和创作室主任各1人;配备办公室6间、会议室1间。从而加强了学会与全国各地和海外苏学专家的联系,使学会日常工作顺利开展。2009年中国苏轼研究学会被评为优秀学会。
       (2)创办会刊
       川新出报刊[2006]8号批复同意创办《苏轼研究》(季刊),市委、市政府每年下拨学会会刊经费共7万元。研究会会刊定期出版1000册,免费赠阅会员、各大图书馆、相关学术研究机构和美国、韩国、日本、新加坡、印尼、菲律宾等国苏学专家学者。创刊至今已经出版21期,发表了200多万字的苏轼研究论文,在苏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在2009年度眉山市报刊评审中,《苏轼研究》被评为一级报刊。
       (3)修改章程
       学会迁眉之后,理事会几次对学会章程进行修改,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使之更加有利于学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这次理事会也将对章程进行小范围的修改。
       4.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为弘扬东坡文化,四川眉山扩建了眉山三苏祠博物馆。2006年,眉山邀请有关专家对三苏祠的建设发展重新规划,相继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恢复了纱縠行三苏祠西段,修建了三苏纪念馆、东园、西园、游客服务接待中心等。现占地面积百亩,是四川传统园林的典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AAAA旅游景区。
        以东坡文化为契机,河北栾城新建了苏东坡祖籍纪念馆。1998年,栾城县委、县政府针对栾城苏东坡祖籍源远流长,“三苏”文化遗存多、史料性强的特点,在专家、学者论证的基础上,作出了“开发民族文化遗产,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战略决策,迅即派出多批次人员调查取证,征集资料,整理归纳,为苏东坡祖籍纪念馆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先后召开了“开发栾城文化旅游资源研讨会”、“三苏文化考察万里行”、“栾城县筹建苏东坡祖籍纪念馆座谈会”等重要会议,完成了苏东坡祖籍纪念馆项目建议书。2002年,苏东坡祖籍纪念馆建成并进入布展阶段,2003年对外接待来访游客。
        运用研究成果,提升城市竞争力。东坡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份,是以苏东坡为代表的集苏洵、苏辙文化成就而形成的融哲学、历史学、文学、领导学、军事学、养生学、美学、烹饪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现象。把东坡文化研究成果,运用于城市建设可大大提高城市的品位,例如,苏东坡的出生地原眉山县拆县建区以后,就以东坡的名字来命名为东坡区。尤其是东坡区中心城市的许多街道、学校、建筑、景点都以苏东坡的名字或诗词来命名。例如,东坡镇、东坡中学、东坡大道、东坡广场、东坡公园、东坡湖等等。据统计东坡区228条街道的名称都与三苏父子的名、字、号和诗词文赋有关,赋予了这些街道、建筑、景点以深刻的文化内涵。从全国其他一些城市来看,用东坡的名字、诗词给学校、广场、影院、餐馆、酒店、商店、商品、菜谱等命名的比比皆事。再如徐州10多年时间累计投资约12亿元,建设云龙山东坡风景文化带、金山苏公塔文化游览区、小南湖苏公岛文化游览区、云龙湖月亮岛婚庆园、故黄河风光带等5个组团组成的徐州苏轼文化游览区,成为全国苏轼文化内涵最为厚重的点眼之笔。这些景点和城内原有的“黄楼”、“快哉亭”、“逍遥堂”、“燕子楼”、“知春岛”、“苏姑阁”、“景苏堂”“霖雨山庄”“东坡生态公园”等景区景点连成一片,使徐州市东坡文化景点达到50多个,分布在25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大大地提升了徐州城市的文化品位。
        运用研究成果,发展东坡文化产业。东坡文化旅游业发展迅速,苏轼遗址遗迹地属于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有眉山三苏祠、郏县三苏祠与墓、黄冈东坡赤壁、海口五公祠、儋县东坡书院等五处。东坡文化酒业发展势头良好、潜力巨大,如四川省三苏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苏东坡系列酒——状元酒、八方太守酒、兵礼尚书酒、皇帝恩师酒,负载苏东坡人文精神之魂,承载中国白酒自然基因之重,以其厚重的文化积淀受到消费者欢迎,其他如河北省中山松醪酒业有限公司、河北省味道府酒业有限公司、河南省东坡酒业有限公司等。其它东坡文化产业发展亦蔚为大观,十分可喜。
        (三)三十年重要影响
        1.促进了对东坡文化的宣传。如眉山组织了“东坡足迹万里行”活动:2007年5-6月,考察团历时48天,行程万余公里,对东坡曾经为官的16个城市进行了学习考察,将活动情况拍成18集专题片、编辑成《千年英雄——苏东坡图传》,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
2000年,法国《世界报》在评选1001至2000年世界杰出人物活动中,共评出12名杰出人物,称为“千年英雄”,苏东坡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人民日报》为此发表《西方人眼中的苏东坡》的评论员文章。
        中央电视台教育科学频道“百家讲坛”栏目,在黄金时段播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康震教授主讲的专题讲座《康震评说苏东坡》,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电视剧及电影则有寥全京编剧的10集电视系列专题片《大江东去》,徐芬夫妇编剧的20集电视连续剧《苏东坡》(四川影视艺术制作中心录制),冷成金编剧的44集电视连续剧《苏东坡》,香港亚洲电视台 拍摄的电影《骚东坡》,惠州创作了20集电视连续剧《苏东坡与王朝云》,定州秧歌剧代表剧目《安安送米》被确立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描写苏东坡的长篇历史小说纷纷出版,如东方龙吟的《万古风流苏东坡》(一二卷)已经完成并出版了前十卷,吉林文史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起连续出版;易照峰的《苏东坡》,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王中亚的《大宋文豪》第一部《但愿一识苏徐州》,凤凰出版社2010年出版。此外还有李时英的《苏东坡》、成宗田的《风流学士》、赵遵生的《西湖太守苏东坡》等。
        在互联网开设东坡文化网页,使东坡文化在全世界迅速传播。国学网有苏洵研究、苏轼研究、苏辙研究专栏。新华网眉山频道、眉山市政协、三苏文化研究网、三苏祠、中国苏轼文化研究网(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主办)等有东坡文化栏目或者是专门的东坡文化栏目,随时发布东坡文化研究的信息。
        2.促进了对东坡文化的研究。学会联络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新闻出版部门和苏轼遗址遗迹地的数百名苏学专家学者和爱好者,具有很强的研究能力和凝聚力,其学术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30年来概括言之:
        捍卫了苏轼的品德名誉。1980年9月苏轼研究会成立暨首届苏轼学术讨论会,着重讨论在政治上如何评价苏轼的问题,摘掉了苏轼是大地主顽固派、投机派、两面派、保守派的帽子,大家从实际出发对苏轼的历史地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为苏轼恢复了名誉。
推进了苏轼的文学研究。1-16届都有研究苏轼诗、词、文、赋、书、画的论文,结合研讨会所在地黄州、惠州、儋州、杭州、凤翔、密州、徐州的创作和思想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研讨,把苏轼的文学研究向纵深推进了一步。
        开拓了苏轼文化研究。由对苏轼晚年思想、葬郏原因、文化性格等的研究拓展开去,并逐步开展了对苏轼的全面研究,广泛涉及到诸如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养生、餐饮、建筑等领域。最近,又涉及东坡文化符号、东坡文化产业创意、东坡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四)三十年基本经验
         1.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如已经逝世的学会前期领导:首任会长四川大学教授、著名学者杨明照先生;首任副会长中华书局编审、著名学者周振甫先生,武汉大学教授、著名学者胡国瑞先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著名学者廖永祥先生;前期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学者朱靖华先生;还有前期顾问、著名学者钱钟书、夏承焘、朱东润、王起、唐圭璋、陈迩冬等先生。依然健在的学会前期领导:四川大学教授、著名学者邱俊鹏先生、曾枣庄先生、张志烈先生,复旦大学教授、著名学者王水照先生,山东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刘乃昌先生,中山大学教授、著名学者苏寰中先生,浙江大学教授、著名学者陆坚先生,海南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唐玲玲先生。由于他们的参与大大地提高了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影响力,从而能够得到苏轼遗址地党委、政府的积极支持。
        2.有苏轼遗址地的党委、政府的积极支持。30年前由四川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和眉山县文教局发起了全国首届苏轼学术讨论会。迄今,苏轼遗址地四川眉山、湖北黄冈、广东惠州、河南平顶山、浙江杭州、陕西凤翔、山东烟台、海南儋州、山东诸城、江苏徐州、河北栾城、河南郏县、江苏江阴先后与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共同主办了16届全国苏轼学术研讨会和7次纪念活动暨苏轼学术研讨会。这些活动不仅解决了一些学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宣传、普及、弘扬了东坡文化,推动了当地东坡遗址的保护,扶持了当地苏轼研究学者队伍。
        3.有国内外苏东坡爱好者的积极参与。由于在全国各地召开的苏轼学术研讨会的影响,吸引了国内外苏学爱好者的广泛参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中华大地上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苏轼研究热潮。
         苏轼研究近来已成为西方汉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这从以下几个方面可得到证明:一是有很多直接和间接涉及苏轼的著作和论文出版发表;二是地方性和全国性研讨会常以苏轼为讨论的主题之一;三是近25年来有好几篇博士论文以苏轼为题,最近几年,甚至有硕士论文也把苏轼作为研究的对象。去年,美国一所知名的大学还开设了专门讨论苏轼及其作品的一门课程。
西方学者的努力使苏轼日益成为国际性的人物,在这一点上,用西方语言出版著作的华人学者所作的贡献尤其值得重视。由于尊崇苏轼的创造性天才,他们已在翻译、介绍以及讲授这个重要中国人物方面作了很多工作,并将继续在此领域扮演重要角色。
        随着中国和西方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各种国际性学术会议的日益增多,可以相信,在21世纪,苏轼的作品在西方将更加流行。苏轼作为一个有趣的人物,他总是在不同时代里引起不同的论题,受到不同的强调,正因为每一代人都对苏轼研究提出新的论题,所以新的理解总会不断发生。苏轼的多面性将继续激发出各种独特的学术成果,因为从“散为百东坡”中不可能只捕捉到一副单一的面容。

        二、今后五年主要活动

        (一)学术研究方向
        1.应用研究
        苏轼研究有从纯粹文学艺术研究向东坡文化研究发展的趋向。从文艺的角度观照苏轼,在诗、词、文、赋、书、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很难有新的突破。从文化的角度观照东坡,加强与其它学科领域和社会现实需要的结合,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如眉山的课题研究遵循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本地与外地结合的原则,已经出版了一批专著,如《三苏文化与眉山现代化》(1999)、《三苏文化与中国诗书城》(2005)、《苏轼为官之道》(2009年)、《东坡文化产业发展概论》(2009年)和《东坡符号与产业创意》(2010年)等,引人注目。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今年又申报了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2010年度规划项目《苏轼遗址地合作机制研究》,是很有现实针对性的选题。
        2.综合研究
        随者研究的深入发展,研究成果的质会提高,而量也会倍增,为苏学研究的某些方面集大成创造了条件,苏轼作品方面的如《苏轼诗集》、《苏轼文集》、《三苏全书》、《苏轼全集校注》等,苏轼研究史方面的如《苏轼研究史》等,苏轼研究资料方面如《百年(1911-2010)三苏研究资料索引》等。相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将会有更多集大成的研究成果出现。
        (二)重大活动概要
        2011年常州全国第17届苏轼学术研讨会暨苏轼逝世910周年纪念活动;2011年首届全国“东坡学校”联谊交流会;2012年苏辙逝世900年纪念活动暨全国首届苏辙学术研讨会;2013年全国第18届苏轼学术研讨会;2015年全国第19届苏轼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苏轼研究学会成立35周年庆祝活动。2014年开展什么纪念活动呢?集思广益之后再作定夺。
        (三)支持、保障问题
        1.苏轼研究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服务,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是今后工作的保障。
        2.队伍建设:学会的主要领导选拔、骨干力量培养、一般人才扶持和学会与地方学会关系问题,是学会能否可持续发展和研究队伍是否梯度适宜的关键。要把苏轼后裔发展成为学会的重要力量,争取其中有实力的企业家对学会的支持。
        3.经费保障:财政每年安排每个课题3-5万元课题专项经费;由于物价上涨因素,印刷、设计、稿费等涨幅较大,《苏轼研究》专项经费由7万元增加至12万元。此两项均纳入眉山的财政预算。
        各位朋友!从以上简单的回顾和说明中,可以大致了解学会工作的状况。2005年,学会会址迁回眉山以后,在眉山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眉山三苏祠博物馆的共同协助下,学会工作步入了新境界。对外加强了联系、交流,对内各方面充实、完善,增强活力,组织、通联、研究能力均大大提高。几年前,我曾作了一首《蝶恋花》,用东坡“花褪残红青杏小”的韵:“中国眉山名不小,苏海汪洋,声浪全球绕。学会兴隆天下少,五湖四海连芳草。巨著同研扬大道,经济腾飞,故里人人笑。铁板铜琶何可悄,心弦会处无烦恼。”东坡是眉山的东坡、四川的东坡,也是中国的东坡、世界的东坡。我相信,在五湖四海的朋友们的支持关注下,学会将以30年走过的历程为起点,发扬优势,弥补不足,更加适应时代和国情的需求,努力工作,为弘扬三苏文化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2010年8月18日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长,四川大学文新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客服服务 - 相关法律 - 网站地图